- A+
家庭教育方法策略
上学前班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做好思维模式的准备
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记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思维发展过程。孩子6岁之前就应该发展出善于思考的能力以及对人类文化和成果的极大兴趣,并形成基本的思维方式。
很多父母在给孩子做学前准备时,认为将来孩子可能无法顺利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就使用“笨鸟先飞”的观念,提前将小学的内容教给孩子,觉得这样孩子上学之后就可以领先一步,赢在起跑线上,以后就会轻松些。但是由于成人在教这些知识的时候,急于让孩子马上掌握,而孩子的发育年龄还没有达到掌握一年级知识的能力,于是只能靠记忆来完成。如果获得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赞赏,孩子就会将这样的学习方法固定下来,形成只使用记忆和依靠别人提供的思考模式学习知识的方式。一个人能不能建构自己的学术系统和能够掌握一门学问不是看背会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看他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
父母的做法虽然的确会使孩子在一、二年级时的成绩轻松领先于其他同学,但有些孩子在小学三年级已经出现突然的学习困难。因为一、二年级的内容是已经学过的,这会使他们以为上小学得高分很容易,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也是他们本来就会的,就会养成不注意听讲的习惯。三年级开始,当学到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内容时,孩子的成绩就一下子落下来。到这时,家长和老师都会感到非常紧张,孩子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突然莫名其妙地变笨了,有些孩子会从此变得一蹶不振,大多数孩子经过一年的艰苦挣扎,到四年级才慢慢适应了教学和学习,才开始明白努力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由此看来,在幼儿园就学习小学内容的做法不是很好的学前准备。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如果要帮人,就要把生存的技术教给他,而不是直接给他生存产品。提前将小学内容教给孩子的做法正是后一种。当孩子把已经学会的内容用完后,孩子一生的学习模式已经固定在一个对孩子不利的状态上,他们学习非常艰苦成绩却与付出的努力不能画等号。有很多孩子生理和心理上都需要经历一个苦难时期,才能重新振作起来,这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是一次巨大的灾难。
比较好的学前准备,首先应该从小就为孩子培养良好的思维形式,而不是只靠向孩子提问题和让他们回答。实际上不停提问的方式并不能培养孩子的思维模式。比较好的方法,是给孩子提供可以进行恰如其分的思考活动的工具,供他们工作;当他工作时,不要教孩子怎样去做,而是让他自行探索,探索完成了,思维也就发展了。
目前在全国流行的蒙台梭利教具就是这样的一套工作材料。要注意的是,成人不可以拿着这些工作材料向孩子教授正确的方法,让他依样模仿。或者将工作材料当作教学用具,用来使孩子学习计算,这样看上去孩子已经可以计算非常复杂的数学题目,但是思维形式没有获得发展。
比如说,认识1~9,普通的学前班只是用事物的量与数字配对,然后让孩子学会写数字,就算认识了。而蒙台梭利教具有多种形式帮助孩子理解1~9的概念。
一种是纺棰棒箱,这是一个有9个小格子的木盒,一边高一边矮,高的那边每一格写上相应的数字。这套教具有45根木棒,孩子和老师一起将木棒和盒子上的数字配对,完成后再找教室中的其他物体与数字配对,这样孩子就会发现不光数棒可以用来表达数量,教室里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来计数。当孩子到3岁半时,老师就会指着放着纺棰棒的格子问孩子发现了什么。如果孩子发现的与逻辑没有关系,老师会一直引导下去,直到孩子发现0~9的数字逻辑。
还有一种是连在一起的数棒,每根棒都用红蓝相间的颜色隔开,每一节都是相等的量,每个量都是“一”。同样,做完后,老师会问孩子发现了什么,孩子工作完纺棰棒箱,再工作数棒,就会发现,同样的1~9的数字,还可以用来表示这种连在一起的长度。
数塔也有这样的效果,它们是用来表示高度的1、2、3、4、5、6、7、8、9、10数字关系的。每个数塔上都写着相应的数字,后面的数字要比前面的数字高出“1”的量。通过这个教具孩子会发现数字还可以表示高度。
还有其他的一些认识10以内的数的工具,如筹码可以使孩子发现奇数和偶数,木蛋可以帮助孩子发现“0”……在老师将正确的方法演示给孩子之后,让孩子自己选择工作材料,他们工作时,老师不再干涉。
老师介绍教具不要像上课一样,让孩子围成一圈,看老师演示,然后再让孩子按照老师演示的做。这样孩子虽然在操作教具,但并不能思考。另外我们也不能认为在同一时间里,那群孩子都会对同一个教具感兴趣。如果他不感兴趣,就会产生反感,会影响孩子对教具的选择。所以蒙台梭利教具的使用总是先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具。老师根据孩子在使用教具时出现的需要去帮助孩子。这样可以确保每个教学内容都是孩子感兴趣的。
大多数孩子按老师使用的方法工作一遍后,就不再使用老师的方法,这样孩子们就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孩子们只要使用教具工作,就发现那里面设计的数理逻辑,并形成了对数理逻辑的思维。如果课堂教学也采用这种形式,结果也会很好。
我们可以这样跟孩子练习:
一张作业纸,一共有五个格子,每一格画着不同的小动物,但同一格的小动物除了有一只不同外,其他都是一样的,目标是使孩子发现物体的分类。作业的要求是将占错格的小动物画上钩。
拿到这份作业,大人不是直接将目标告诉孩子,而是指着第一格,问孩子们发现了什么。孩子们发现这一格都是乌龟。大人问:还发现什么。孩子说:还有一只鸭子。大人说:这是小乌龟在排队,小鸭子怎么跑来了?孩子说:它站错队了。大人说:请将站错队的小鸭子画上钩,再看看其他队伍有没有站错的小动物,把它们都画上钩。这样引领孩子发现、处理,然后把发现的机会和空间留给孩子。孩子通过发现和思考,明白了做题的要求。
如果大人是这样说:“大家看看这份作业,是小动物在排队。第一格是小乌龟,但是里面有一只小鸭子,那么小鸭子就是排错队的小动物,我们给它打上钩。请看一看,还有哪些动物排错队了,给它们都画上钩。”
这就是普通布置作业的方式。成人没有利用机会让孩子思考,而是将结果直接告诉孩子。如果这两批孩子长期按以上两种方法学习,大家认为哪批孩子会成长起可供自己驾驭的思考能力呢?显然是前者。同样的作业能够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教育者和家长就一定要使用能帮助孩子发展的方式,而不是只是考问孩子的方式。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