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家庭教育原则
沟通是教育的基础
父母和孩子之间不能顺畅沟通,双方都在忍受这种煎熬,亲情也遭到无情侵蚀。
沟通的前提是民主,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也许他们的意见偏激、幼稚,但那正是他们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父母可以从中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对人对事的看法,有了沟通,就有了双向的信息通道。
传统型家庭关系在沟通方式上多是父母的命令式。最常用的词语有“不能”、“不准”、“不许”……这就无形中阻碍了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父母在主动地挖掘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当发现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时,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抓住教育的良机
一封信里写了这样的事情:
女儿今年9岁了,正准备上四年级,在学校功课一向都不错,基本上每个学期都被评为优秀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但这个学期因为数学成绩一样都没被评上,并且孩子特别贪玩,也不愿意做作业,完全没有了以前的劲头。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我想,孩子数学成绩下降,是不是她对数学不感兴趣了,也许这是从讨厌老师开始的。事情是这样的:上个学期开学时,孩子去学校报名。女儿在报名处排队,排到女儿时,老师先要检查作业,结果发现女儿数学作业没写完,于是老师开始大声询问:“为什么没完成?怎么回事?”我赶到跟前时,女儿泪流满面。老师说:“你妈妈来了,让你妈看看,作止都做不完,还是优秀学生呢!怎么能这样?要是我的孩子,我都不要她!”当时,整个校园里,满是老师、家长和学生,我都有点下不了台,心想,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怎么能这样说话呢?但义不能说什么,交完费,我让女儿跟老师说再见。女儿没吭声,哭着转身就走。
回家路上,女儿就说:“妈妈,我不想再读书了。”我知道女儿心里难过,才这么说的。打从这次之后,老师布置的作业,她都按时完成,不敢再有愈慢。但这个期末又出岔子了。有一次,数学老师因为作业的事,找到家里来了。这样一来,我家周围的邻居、小伙伴都说女儿在学校表现不好,让老师我上门来了。女儿也不愿跟院子里的小朋友玩了。
现在女儿有点回避学习了,越是担心数学,数学越是不爱做。
信中的孩子变得贪玩,不愿意做作业等,是从遭到老师第一次批评开始的。而母亲又没有抓住时机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引导她从阴影里走出来,使得孩子的不良心理逐渐积累,影响了她日后的学习、成长。
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中,都会遇到挫折,遭到失败,这是生活为他们设置的成长阶梯。也正因为这些不如意,他们才可能从其中学会适应逆境的能力。不过,当他们遭遇生命中的第一次时,父母应该“陪伴“他们一起走过。
教育时机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对任何事物来讲都有一个最佳的点,抓住这个点,就等于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孩子每天都会有很多新的问题出现,哪些问题必须马上解决,哪些可以暂时放置,这就有一个适当选择的问题。
有一位母亲讲述对儿子的教育。孩子在街上看到一个空塑杯,抬脚踢着玩,母亲马上制止儿子,应该拾起来,扔到垃圾桶里;现在楼道里安装的都是轻触开关灯,孩子上楼一一按亮,母亲马上告诫儿子上一个楼层,按亮一个灯就可以了,全按亮不费电吗?……这样的跟踪教育可以说是随时随地,只要在母亲的视野里,孩子就处在教育的氛围中。这样的效果好不好?肯定不好。孩子要么胆怯畏惧,不敢轻易有什么“动作”,要么反感如影随形的教育,当面改正,背后依然故我。
还有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因上课调皮被老师打了一下,不过老师马上醒悟过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道歉,还打电话给孩子母亲,告诉她事情经过。第二天是休息天,孩子跑出去玩了一天,这位母亲也知道可能是孩子心里不好受,但又觉得老师道歉了,还能怎样呢?又怕提起来孩子难过,犹犹豫豫就过去了。孩子照样上学。可是渐渐地,孩子出去玩的时间越来越多,并且不愿上学。母亲觉得与那次被打有关系,想和孩子谈一谈,谁知刚开了一个头,孩子歇斯底里哭叫道:“别说了!”
像这样的时候,父母应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过了这个时机,问题积累在一起,会成为许久的遗憾。
在教育时机的把握上,对于非原则性的小事,在与孩子的沟通愉快时点到为止,不要把它上升到严重问题的层面上;原则性的问题要及时抓住,积极对待,刀子心,豆腐嘴。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