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家庭教育讲座
教育的误区
如何为孩子建构原则?
如果我们要让孩子遵守原则,那么我们就必须有耐心,花心思给孩子建构能够遵守规则的人格特质,把遵守规则变成孩子性格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能为此下功夫,舍不得花费我们的心力,我们只图在我们需要孩子们配合我们时遵守规则,我们不需要他们时,他们守不守规则我们无暇顾及,这样守规则可能就会成为孩子的临时作为。为什么很多孩子长大成人后不能自觉遵守社会道德。他们在幼儿园和小学时可是最遵守纪律的人群。
帮助孩子遵守群体原则
全世界的家长和老师都应该知道,给孩子建构原则必须严格。但老师和家长往往不能把严格和严厉区分开:严格是指一丝不苟,始终如一;严厉则是指在严格的基础上加上厉声斥责;严格会带来好的原则的建构,严厉带着恐吓,硬邦邦的形象和令人不愉快的情绪,会带来孩子对原则的抗拒和反弹。所以给孩子建构原则的时候,要严格而不可以严厉。不严格可以随意改动原则,或有时严格有时放松,就像前面讲过的山顶上圈养的小猪,电网有时有电有时没电一样,造成孩子去探索家长的规则宽松度,更不能因为自己的心软和孩子的理由随意就改变规则。我们要制定规则,就说明规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感动人的事情:××或××机构为了关怀别人而改变规则,我们常常听到的破格录取也是改变规则的一种案例。为什么人们要为这样的破格去感动和赞叹呢?这是因为改变规则是很难得的、是反常的举措。如果规则可以经常改变,就不会有破格这种事情出现,破格也没那么值得让人颂扬了。
如果家长们想要严格地给孩子建构规则,具体该怎样做呢?我们可以看一下案例:
然然是班里的一个领袖,之所以能成为领袖,可能是因为他个子大,身体强壮,很有力量,很有智慧。每当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候,他总是能创造出许多游戏项目带着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从而唤醒了他对权力的发现。在老师几次不慎的引领下,他开始探索权力。
起初,老师认为一个孩子群体自然地会分出不同的角色,没有在意。半年过去了,园里不断收到来自男孩家长们关于自己的孩子被然然欺负的反馈,老师开始注意这个群体中孩子之间的关系。老师发现,这个群体看上去每天在一起玩得不亦乐乎,实际上却形成了非常牢固的等级关系,有些孩子长期处于群体的弱势地位,而然然任何时候都处于群体的高层地位,并利用他的权力控制着其他小朋友。老师观察的时候发现他已经在有意地、专门地试验自己权力的控制力度,在没有必要控制别人的时候,为了试验自己的权力也在控制别人,这种试验已经超出了孩子们对领袖的需求。
园里决定干预这个群体,几次实验让孩子们轮流当领袖和分散然然的随从失败后,决定让然然成为一个不使用暴力,能够感受他人和关怀他人的领袖。老师给然然设立的原则是不可以用暴力来解决团队成员之间的冲突。为这个原则的建构和实施,老师后来还使用了反思角。
有一段时间,然然请假跟父母到美国去旅游。他不在园里的这半个月,他们班一片祥和,老师和他的队友们都享受到了这个强势人物不在时的快乐和幸福,生活的甜美似乎更能够被孩子们感知到。半个月后的一天,然然回来了,他披着从美国买回来的超人披风,显得比超人还要英俊,还要威风。可是进到园里他就发现气氛有点不对,他最亲密的伙伴对他都有点不冷不热,爱理不理,其他孩子更是像没看见他一样,离他老远,各干各的事情。然然马上发现权力有丢失的危险,立即开始在班里招兵买马。
他发现自己的威慑力已经不起作用,于是采用送礼,服务,回顾情感以及亲密行为来收复他的部下。果然没多久,他已经把他的部下全部收拢在自己的旗下,然后开始试验自己的权力还有没有作用。
这一天,然然在院子里搭了一个印第安人的帐篷,又让老师帮助他插了一面三角形的旗帜,然后把正在各处工作的士兵一个一个拉过来排好队,还要他们行军礼,唱国歌,试图以一个军队的形象唤起大家对军事行动的设想。唱完国歌后孩子们果然各处去找棍子当枪,准备进行下一步的活动。这时两个部下为了抢夺棍子发生了争执,然然为了解决争端上去拉架,要求他的部下听从他的指挥,但部下已经打起来,情绪激动,根本听不懂他的指令。最后然然怒火中烧,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又开始用脚踢的方式对待争斗的两方。争斗双方都哭了。
老师安抚好伤心的孩子之后,开始解决然然的问题。她走到然然面前,平静而严肃地告诉然然,在之前解决然然的攻击行为时已经向他宣布,如果他再用武力的方式领导他的团队,就请他去坐反思角,因为他踢了栋栋和明明,违反了规则,所以现在得进屋里去到办公室的反思角坐四分钟。
违反了原则到反思角去,然然是能接受的。起先,他没有反抗的想法,也没办法计算四分钟有多长,没有反应过来似的跟着老师往教室门口走去。但走到门口坐下来脱鞋时,回头看到院子里大家都在那儿玩得那么开心,刚才自己营造的营地看上去那么温馨可爱,现在自己却要离开这个地方,非常不舍得的情绪油然而生。再加上他还搞不清楚刚才的冲突中的是是非非,而且当时他也对打架的行为生气了,此刻让他独自坐反思角,他感到有些委屈,想到这些,他伤心得想哭了。
其实这个时候是很让人心软的,一个孩子营造一个氛围是很不容易的,让他离开那个热闹的营地,老师也真的有点于心不忍。但如果这时老师放弃了让然然去反思角,然然以后还可能吃更大的苦头,受到更多负面的评价,对他今后的发展并没有好处。因为他发现他只要难受伤心,规则就会改变,而且然然已经5岁多了,到了应该自律的年龄,他必须得学会控制自己,必须学会以尊重和礼貌的方式对待别人,因此老师没有改变处罚然然的决定,坚定地让然然脱鞋到老师办公室去接受处罚。
以前几次,在给然然建构原则时,然然都会很抗拒,有时需要老师强行把他抱到反思角,这一次老师认为然然可能还是不会自己走进屋的,所以试图把他抱进去。这时然然发现老师的目光是坚定的,于是哭起来,并自己安慰自己说,四分钟是很快就过去的,之后边哭边走进办公室,自己坐在那个充当反思角的椅子上,这就是自律的开始。
四分钟过去之后,老师回到然然身边,蹲在他的面前和他一起回顾他这几天来做的令大家欣慰的事情,以强化他的良性行为。这时的然然已经心情平静,愿意以友好的态度与他人亲近,老师在这个时候说的话就非常重要,只要说的内容是孩子经历过的和能听懂的,就会被孩子完全吸收进去。
老师对然然说:“前天佳佳和小天打架时你去劝架,你没有打他们就把他们劝开了,小天当时很伤心,你还安慰了小天;昨天小豆豆摔倒了,老师看到你把她拉起来,给她拍去身上的土,还给她擦眼泪,老师特别特别感动呢!”
趁着然然很注意地听,老师把话题转到了刚才打架的事:“老师知道刚才栋栋和明明两个人打架让你非常着急,你不希望他们打架,你拉他们他们还要打的时候,你就生气了。人气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大脑一片空白,所以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打人了。其实你是知道不能打人的,但当时你实在忍不住……”
当老师说到这儿的时候,然然显然很吃惊,愣了一下看着老师,老师又接着说:“脾气是每个人都有的,有时可以发发脾气,但发脾气的时候一定不要打人,也不要打自己,不要让任何人受伤害。实在想发脾气时,可以在地上打滚,可以踢树……”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并不是发了脾气就成了怪物,或者成了坏人。如果让他误认为人类不允许发脾气,不允许伤心,这样的认识对孩子会更糟,他会把脾气和伤心隐藏起来,扭曲成另外的情绪发泄出来。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伤心和生气都是自然的事情,发脾气也是被允许的,只是这些不良的情绪不能用来伤害自己和伤害别人。
在老师说“可以踢树”的时候,然然来了劲头,非常有兴趣地看着老师,接着老师的话茬兴奋地说:“还可以大声喊叫,如果你踢树,树也会疼的,你可以踢一些不会疼的东西。”老师点头表示同意,说下次咱们来试一试。然然点点头表示同意,然后和老师拥抱,离开了反思角。
经过了几周的建构原则,然然不但不再用暴力来控制小朋友,反而会装作弱小的样子让其他小朋友来控制他。还越来越关心其他孩子,俨然一个大哥哥。
有一次,一个孩子破坏了然然的“水利工程”,然然气得脸色发白,咬着下唇,眼睛都睁圆了。这时老师提醒他说:“然然,你可以用你创造的不伤人的办法来发脾气。”然然看了老师一眼,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怒气似乎一下就消了一半,喃喃地说:“算了,我再修修吧。”老师激动地上去拥抱他,就像苦尽甘来一样,忍不住流下幸福的眼泪。
修复“水利工程”,帮助孩子成长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苦尽甘来的那一刻是成人和孩子共同努力的结果,那真是一个美丽的果实。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