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不要以父母之心度孩子之腹——投射心理

  • A+

父母教育 

不要以父母之心度孩子之腹——投射心理 

人和人各不相同,如果以己度人,经常容易发生判断错误。作为父母,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时教孩子学会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

家庭教育启示

小刚从幼儿园回家后看动画片,外婆烧好了饭菜,叫道:“小刚,吃饭啦。”小刚不理不睬。外婆又叫道:“小刚,快来呀,饭菜要冷掉了。”小刚头也不回地说:“不要吃饭,我要看动画片。"

外婆对一旁的外公使了个眼色,外公趁小刚不注意,悄悄把电视频道换了。小刚立刻大哭大叫起来,外婆好说歹说小刚都听不进。最后外公狠狠打了小刚屁股两下,才把小刚“打到了”饭桌旁。但小刚是含着眼泪吃饭的,一家人也都吃得没有滋味……

很多家庭可能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有时大人为了省“麻烦”,索性把饭菜端到电视机前,让孩子一边看一边吃。其实这些做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

ai0314_(19).

投射效应提醒我们,父母和孩子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和感受可能截然不同。父母不应该主观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父母不必强求孩子,而应该尽量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

比如上面的例子中,大人不爱看动画片,小孩爱看;大人按时吃饭,但孩子却不在乎。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喜好,或者采取比较有策略的办法去影响孩子。可以让孩子选择:要么“看完正看到一半的动画片,马上来吃饭”,要么“再看两分钟就来吃饭,然后在吃饭后还能看一个动画片或做一件喜欢的事”。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执行起来就比较容易。

我们必须承认,孩子正在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个性、兴趣、需求及情感表达方式。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父母在做出判断前,应该先让孩子表明自己的想法,然后再与孩子商讨合理的解决办法,同时根据孩子的特点、条件,予以恰当的指导。父母要避免在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搞一言堂和专制主义,不能只许自己发布命令,不许孩子表达意见。比如认为钢琴很重要,就逼着孩子学习,而不管孩子喜不喜欢。

为避免投射效应,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就是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去考虑问题。比如发现孩子在自己专用的抽屉上加了锁,可"以参照孩子那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或回忆自己同样年龄时的心理特点,这样就容易理解孩子的“闭锁性”心理,从而见怪不怪。

父母不仅要避免对孩子的投射效应,也要避免孩子对其他人的投射效应,就是要教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感受。

辉辉看见一些小朋友在下棋,就挤了进去……一会儿,只见另一个孩子捂着鼻子哭着跑过来:“辉辉打我,我的鼻子给他打疼了!”

辉辉爸爸跑去把辉辉一把拉出来,质问道:“你干吗打人家?”辉辉辩解:“那他干吗不让我看?”“不让你看就可以打人啦?”爸爸气恼地在辉辉的头上打了一下,辉辉大哭起来。

这时妈妈来了,把辉辉拉到一旁,抱在怀里:“好了,先冷静一下。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那你把事情经过告诉妈妈,让我知道你为什么生气好吗?”辉辉渐渐冷静下来,告诉了妈妈原委。原来辉辉在看别人下棋时,高声指手画脚,另一个孩子想把辉辉赶走,于是用力推操辉辉。辉辉伸手去挡,不巧撞在了那孩子鼻子上。

于是妈妈对辉辉说:“我知道你生气的原因了,别人不让你看下棋是让你很生气,但是你大声说话也会打搅别人。我觉得如果你看人下棋的时候能比较安静,应该会受欢迎的,你说呢?”辉辉点了点'头。妈妈又说:“如果你想继续去看棋,那么应该向被你撞疼鼻子的人道歉,也许别人会欢迎你的。”辉辉说:“好吧,我试试吧。”

辉辉妈妈的行为,就比爸爸更善于理解和体谅孩子,同时也容五易教会孩子去理解和体谅别人。

有时为了教会任性的孩子去理解别人的感受,父母还可以采用“角色转换”的方法。比如,让任性的孩子去照顾比自己还小、还任性的孩子,从而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任性”曾给别人带来的麻烦,情而改变这个坏习惯


家庭教育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以为别人也具有相同特征。比如:自己高兴,就以为别人也高兴;自己是小偷,就以为别人都是贼;高尚者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卑劣者则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等。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投射效应”。

人都有七情六欲,总是有一些共同的需要,而且相同身份、类似生活经历的人可能有更多的共性,因此,投射效应有时是正确的。但是人与人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人心如面,各不相同”,有时候“吾之熊掌,尔之砒霜”,那么投射效应就可能发生错误。

为了避免投射效应的错误,我们要学会对别人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这样才能与别人实现真正的沟通。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